1918年4月14日,一群追求进步的湖南青年,在长沙岳麓山下的湘江西岸发起成立了名叫“新民学会”的进步团体。“新民”一词,是发起人毛泽东、蔡和森等根据《礼记》中“康诰曰:作新民”的说法而定。
当时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风起云涌,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进步社团如“少年中国学会”“国民社”“新潮社”“觉悟社”等等。他们积极研究和传播新思潮,探索社会的改造,开展爱国活动,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爱国运动的发展,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。新民学会发起时,会员只有十几个人,后来逐渐发展到78人,是五四运动时期湖南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领导核心,也是五四运动时期全国影响最大的革命团体。
新民学会成立后,近40%的会员前往法国、新加坡等国勤工俭学。毛泽东等人则留在国内,响应五四运动,开展“驱张”运动和湖南人民自治运动,出版《湘江评论》等进步刊物,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、反帝反封建思想,赞扬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。其中,《湘江评论》发表的文章都是由新民学会会员撰写,大部分出自毛泽东的手笔,远销广东、北京、上海等地,影响广泛。《湘江评论》被李大钊盛赞是全国最有分量、见解最深的刊物,不少进步青年就是在《湘江评论》的直接影响下开始觉悟的。
新民学会成立之初以“革新学术,砥砺品行,改良人心风俗”为宗旨,但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,毛泽东认为,学会宗旨应该做彻底改造。1921年1月1日,毛泽东把当时在湖南的会员邀请到了长沙市潮宗街56号的一座僻静公馆,召开新年会议。经过讨论,大家同意将学会宗旨改为“改造中国与世界”,通过走俄国式的革命道路,去唤醒中国这只沉睡已久的“狮子”。
新民学会被誉为“建党先声”,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、组织人才基础和革命斗争实践基础。新民学会78名会员中,有41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其中,毛泽东、何叔衡、易礼容、彭璜、陈子博、罗章龙、李中、李启汉等8位会员成为早期共产党员。新民学会还为我党培养了一批杰出的领袖人物和骨干,孕育了一大批共产主义者,有10位同志后来成为中共中央委员,有7位同志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。